草根媒體【媒體】

  作者吉摩爾認為透過個人網站日誌(或叫網誌)、網際網路聊天室,以及電子郵件,任何人都能生產新聞。吉摩爾讓那些使用不正當手段製造新聞的人(政客、企業老闆、名人)、市場行銷人員以及公關人士有著如夢初醒的感覺。吉摩爾說明如何成功利用新時代的規則,從「控制」轉變為「參與」。吉摩爾也讓他的記者同行深刻理解,在面對大量運用網際網路而誕生的新聞工具時,如果不力圖改變,則唯有淘汰一途。
  無人注意的轉角本書作者gillmor 從科技決定論的慶賀觀點,來看待網際網路上網誌(blog)能夠經由互動式的參與,成立數百萬個虛擬社群。這些社群包羅萬象,有好有壞。作者強調網誌真正的價值在於透過網路力量,新興的媒體編輯將由下而上地決定甚麼是新聞的標題與主要內容。
  這本書的核心是平民百姓,例如葛蘭‧雷諾 ── 他是法律教授,有個網誌專談科技和自由,讓他獲得不少讀者和影響力,而他的網誌也成為專業記者報導新聞的來源之一。
  還有喬‧崔畢,他利用網路草根政治運動,差點就把霍華德‧狄恩推上總統初選寶座。
  還有像柴亞德這樣的伊拉克網誌人,他的「拯救伊拉克」網誌搶先在媒體集團之前報導了獨家新聞。
  或者像化名為「acridrabbit」的平民百姓,他激發網路社群變成訪查記者,發現垂死凱西‧尼可的悲慘故事原來是場騙局。
  吉摩爾斷言,如果賦予大眾製造新聞的工具,他們真的會去做新聞。21世紀的新聞業的本質將與當今主流媒體集團的認知大為不同。本書照亮了未來新聞業的曙光,邀請我們與會。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兼媒體實驗室(Media Lab)創辦人和主持人尼葛洛龐帝(Nicholas Negroponte)早在1995年就在其巨著《數字化生存》(Being Digital)中預言:未來,在線新聞將使讀者能夠自由地選擇他們感興趣的主題和信息來源。
  “個人日報(The Daily Me)”的理念使傳統媒體的管理者焦慮,因為自覺地允許讀者窄化其閱讀範圍,將可能動搖“傳統媒體的哲學根基”。
  10年前這些聽來偏激、甚至有些聳人聽聞的預見,如今已經部分地變成了現實。

“草根媒體”正在迅速崛起

  以部落客為代表的“草根媒體”的出現,標誌著新聞傳播互動性的巨大改善,它極大地動搖了主流媒體在信息發布方面的壟斷地位,把“宣講”變成了“對話”。
  “草根媒體”強大的影響力還可從以下事實中窺見一斑:
  2005年7月7日,倫敦發生連環爆炸,遭襲現場的目擊者用手機拍下了發生爆炸時的圖片,這些圖片迅速傳遍世界,也為警察破案提供了大量現場證據。
  憑著“Every citizen is a reporter”(每一位公民都是記者)的響亮口號,OhMyNews成功創造了一個韓國全體市民參與發聲的網絡新聞媒體。並把盧武鉉成功地送上總統寶座,作為回報,盧武鉉將當選後的第一次專訪機會給了OhMyNews。
  英國《衛報》將其稱為“全世界對國內事務影響最大的新聞網站”。
  在伊拉克戰爭的最初幾天,Pew Internet Project的調查發現,有17%的美國網民把互聯網作為他們獲取戰爭信息的主要來源。
   調查報告還表明:“博客用戶的增長也另人矚目,在所有用戶中的比例占到4%”

  上述事實說明,“草根媒體”正在迅速崛起並成為一種強有力的傳播新銳,它在新聞傳播方面所展現出的強大影響力,也越來越多地引起了傳播學界的關注。
  如何應對這一新生力量的挑戰、如何在新的生存環境中對自身做恰如其分的調整,成了主流媒體普遍關心的問題。

草根媒體的形成
“草根媒體”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種:

1、個人傳播工具的普及以及網絡免費軟件的唾手可得

  數位照相機、數位攝像機、手機、簡訊、圖像電話等傳播科技進入尋常百姓家,為市民提供和發布新聞給予了技術上的支持,使任何一個普通人都可以跟專業記者有同樣的機會通過他們的個人電腦發布新聞,使受眾從信息的消費者變為信息的提供者成為可能。  
  關於這一點,《We Media》的作者丹恩·吉爾莫爾總結得十分直接,他說:“我的基本看法是,如果人們擁有創建新聞內容的工具,他們就會這麼去做,從而逐漸出現一種全球性交談。
  2004年12月發生的印度洋海嘯中的新聞報導中就有類似的事情發生,當時一位業餘攝像愛好者用攝像機錄下了由於海嘯引起的滔天巨浪。  
  不過,傳媒評論家認為,印度洋海嘯中的新聞事件還不能與倫敦恐怖襲擊中的新聞事件同日而語,倫敦爆炸事件標誌著新聞收集過程中的一個“頂點”(top point),倫敦《衛報》稱之為“新聞程序的民主化”,並稱在襲擊中攝像頭手機的使用標誌著“‘平民記者’的真正誕生”。

2、受眾渴望“分享經歷”、“揭示真相”

  人本心理學之父Abraham Maslow在其大作《需求的層次(The Hierarchy of Needs)》一書中指出,人們行為的動力在於對滿足他們從基本生存需求到自我實現需求的渴望,而人們總是先滿足那些較低級的需求,而後才去滿足那些較高級的需求。  
  在《在網絡中建立社區(Community Building on the Web)》一書中,網絡社區專家Amy Jo Kim把Maslow的需求層次理論運用到了網絡社區中。  
  她認為,人們參與的動機在於對某一群體歸屬感的獲得,在於通過做出貢獻而建立自尊(self-esteem)並獲得承認,在於為創建自我形像以及自我實現而學習新技能、尋找新機會。   
  在參與式新聞中,受眾為什麼會成為“參與者”也是基於同樣的原因。
  另一方面,主流媒體長期以來一直以新聞把關人的身份自居,報導什麼、如何報導完全由新聞機構來把關。   
  全球最大的傳媒公司之一新聞集團的老闆默多克最近對美國報紙編輯協會說:“我認為我們太多的編輯和記者脫離讀者。
  ”默多克先生說,現在十幾歲、二十幾歲乃至三十幾歲的人“不想讓一個像上帝那樣高高在上的人來告訴他們什麼東西重要,他們肯定不希望新聞報導像是傳道”。  
  新聞同質化,信息表象化,知識匱乏化,宣傳虛假化,迫使受眾從被動地閱讀、收聽和觀看他們所“不討厭的內容”,變為主動地去尋求信息,追逐信息,積極地參與到新聞交流中去。  
  公眾不再那麼信任和滿足傳統主流媒體告訴他們的事實,另一方面當代新聞傳播技術不僅給了他們獲得和查明事實真相的能力,還給了他們一試身手的機會和工具,這使得公眾經由自己的渠道來發布新聞成為一種日益增長的現實需求。

3、傳統媒體擴大信息源的需要

  傳統媒體鼓勵受眾提供新聞線索並不是什麼新鮮事。  
  幾乎每個新聞機構都會開通新聞熱線或電子郵箱來接受群眾提供的新聞線索。  
  隨著競爭的加劇,各媒體更是把其發展戰略的焦點放在進一步拓展新聞來源上,採取各種手段來擴大新聞採集的渠道,其中包括鼓勵受眾提供新聞。
  ”在MSNBC網站上發表的公民記者邀請倡議中,Joe Trippi說:“MSNBC有一群很棒的報導團隊為您提供各種信息,但他們可能不在你所在的地方,看不到發生在你身邊的事情, ……因此,我們邀請您作為公民記者加入我們的團隊,講述您自己的故事。”

“草根媒體”與主流媒體的關係

1、競爭
  
  無庸質疑,崛起中的“草根媒體”正在贏得更多的眼球而成為主流媒體日益強大的競爭者。
  2005年5月2日出版的《新聞周刊》刊出題為“博客將改變各行各業”的封面文章,文章作者認為,博客將發布成本降為零,使任何人都可以在10分鐘之內註冊成為一個博客。   
  以往,傳統媒體出版新聞,其決定權在編輯手中,而現在,部落客也可以獲得大量的讀者。 傳媒和公眾之間的分界線蕩然無存,大眾傳媒的概念已經被顛覆,部落客創造了真正屬於大眾的媒體。   
  可能的事實正在發生!在些許年之後,部落客將決定媒體的生死。

2.“草根媒體”是對傳統新聞的補充

  主流媒體通常是由廣告來做經濟支柱的,這些公司的成功營運要通過穩定的業務量,贏利能力和嚴格的編輯標準的貫徹才能得以實現。而草根媒體則遵循著不同的價值理念。因此,一些被傳統媒體拋棄的文章,可以在部落客中變得炙手可熱。
  傳媒需要大量訓練有素的記者去發現重要的新聞線索,從異地發來報導,提供有關消息的各個方面的、均衡的背景材料,然而,他們卻不能無處不在,特別是當一些災難、突發事件發生的時候,他們也許無法親臨現場。    
  因此,那些目擊者的描述、照片、錄像就成了主流媒體新聞報導的重要新聞來源。  
  關於這一點,在2005年7月倫敦地鐵爆炸案中表現得最為突出。7月7日,倫敦地鐵爆炸以後,BBC在其網站的顯著位置刊登提示,鼓勵市民將他們所目擊到的情況通過各種方式提供給BBC。24小時之內,BBC收到了大約20000份目擊描述的電子郵件,1000張照片,20份錄像帶。  除了BBC,還有《衛報》、MSNBC等主流媒體也都開設了專欄,鼓勵毫無專業記者經驗的普通市民上網發布他們身邊的新聞。     
  既然是傳統新聞的補充,草根媒體就不可能完全排擠掉傳統媒體,也不會最終會把新聞機構驅逐出歷史舞台,當一個重大新聞事件發生以後,絕大多數讀者還是會向傳統的主流媒體訴求,但讀者的訴求不會到此為止,幾乎對於任何一個重大新聞事件,讀者都能在一些草根社群中找到另類的分析角度、另類的觀點、以及在主流媒體中不常見的第一人稱的描述。
  “草根媒體”對傳統媒體的補充作用還表現在其對傳統媒體的糾錯方面。
  “草根媒體”的出現使得受眾“糾錯”變得輕而易舉,而傳統媒體給人留下的印象卻是試圖掩蓋錯誤。
  傑森·布萊爾(Jayson Blair)事件中有這樣一個事實:傑森·布萊爾杜撰的故事中提到的人中,幾乎沒有人因為他的欺騙行為向紐約時報投訴的。而且這個問題也並不是《紐約時報》所獨有的。這個醜聞之後,美聯社編輯協會作了一項調查,結果發現,許多讀者普遍認為報業的態度一貫是自大、傲慢、無誠意,因此,糾正報紙的錯誤無疑於浪費時間。  
  佩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在2003年7月所做的一項調查也顯示有62%的受眾認為新聞機構總是試圖掩蓋他們的錯誤而不是承認錯誤。
  然而部落客寫手卻十分清楚,部落客世界跟報業完全不同,訪問者在“雞蛋裡挑骨頭”的時候決不會有半點猶豫。一個草根記者的報導中只要有一絲的“失足”都有可能引發訪問者大量的快速回應。
  
  如果新聞機構要重建他們與受眾之間的誠信關係的話,顯然必須做出一系列的變革。   
  其中重要的一步就應該是包容日益成長的草根媒體,因為草根媒體的出現使得記者和公眾之間現有的障礙變得蕩然無存。
  然而,草根媒體並不是醫治新聞業的萬能藥。  
  就拿布萊爾的案子來說,在《紐約時報》真正拆穿他的騙人把戲之前,儘管很多的博客都強力批評《紐約時報》的不實報導,但並沒有哪個博客真正抓到他的把柄,對有關事件做出深入細緻調查的還是《紐約時報》自己。  
  儘管經歷了這次醜聞,《紐約時報》還是《紐約時報》,其影響力以及在傳媒中的地位,仍然毫無動搖。而這一點也使人們討論的焦點再次落到傳統新聞跟草根新聞的關係上來。

  草根媒體剛剛開始發展,尤其是中國,目前僅僅處在概念普及和萌芽階段。還不能完全依據現在的狀況去預測未來。但是,草根媒體作為一種新形式,它的傳播蘊涵有大量的智慧和思想,從某種意義上說,草根媒體是一種新的文化現象,它是對傳統媒體的補充,它的出現和繁榮,真正凸顯網絡的知識價值,標誌著互聯網發展開始步入一個新的台階。
草根的興起,將給網絡時代帶來新的活力。


參考書籍資料:
作  者:
Dan Gillmor
編/譯者:陳建勳
出版社:歐萊禮
ISBN:9867794451
出版日:2005.03.22
分  級:普級
語  言:中文
規  格:中文平裝

沒有留言: